1. 首页
  2. 国家视点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国家视点

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

  • 来源: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昆明650032
  • 发布者:
  • 浏览量: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注重社会管理创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整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面临着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指出: “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需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我们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树立社会管理理念
        在树立社会管理理念上下功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其思想前提是社会管理观念的创新,实现社会管理观念的创新重要的是要确实转变社会管理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新观念,主要有: 一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引导、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1]当然也是评价和检验社会管理和创新的最高标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的利益在整体上分为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现实利益,在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现实利益和具体利益,确实把人民群众方面各层次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 “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 “执政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社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二是统筹兼顾、共同治理的观念。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统筹兼顾、共同治理的观念,既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既要发挥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作用,又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既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又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依法管理、注重源头的观念。社会管理既需要采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更需要采用伦理和法治的手段。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的深刻性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解决社会矛盾,重要的是要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既需要说服教育、及时疏导,更需要强化法治、依法治理。
        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制度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抓根本制度和基础性制度建设,更要抓住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这一关键,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制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我国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社会管理格局,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形成了社会管理制度,但现有制度与社会管理承担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新要求还不适应。在社会管理领域实现创新,根本的是要在制度层面下功夫,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有效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合理和科学为根本。在这方面要重点抓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根本的是要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科学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的: “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1]
        二、构建社会管理体制
        在构建社会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涉及观念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而且涉及到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不顺是障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努力构建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引领、组织、管理和服务上,负有社会管理创新的领导责任; 政府负责主要体现在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社会协同就是要使各类群众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相互协调,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格局; 公众参与就是要通过广泛的组织和动员使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从完善体制的层面来说,当前要重点抓好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这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要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这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制度设计在科学、制度安排在合理、体制建构在完善,要把社会管理创新落到实处,必须要有高效运行的机制。机制不活是障碍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个突出问题,从机制建构的角度来说,要重点建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利益实现和权益维护机制、矛盾调处和纠纷解决机制。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网上引导机制等。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构来看,利益表达机制涉及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对象、利益表达客体以及利益表达的制度构建等几个方面,其主体指向的是社会公众,其对象指向社会公共问题,其客体则是党和政府,制度构建主要是指利益表达渠道和方式选择。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要有效实现利益诉求的表达,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和维护利益。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要加强与各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交流,增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切实了解民情民意。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构来看,改革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同步增长,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矛盾调处和纠纷解决机制建构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要义在于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解决好矛盾纠纷,要把调整好利益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以制度保证群众诉求得到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利益得到充限度减少因决策不当给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化解和防御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除了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系统,还应健全矛盾调处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建设应把握两个基本点: 一是立足于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作为矛盾调处者,政府部门应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二是立足于疏导、协调而不是堵塞、压制。应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并将这些渠道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管理社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导作用。把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结合起来,发挥各级信访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和大信访工作格局,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访工作网络体系,有效解决大量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基础作用。基层是社会矛盾发生的突出领域,也是开展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环节。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农村“两委”能力建设; 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按照发展经济与管理民事职能适当分离的原则,使党委和政府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提供服务的纽带作用。
        四、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上下功夫。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作保障,有科学的体制作支撑,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根本的方法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云南干部群众从“7. 19”群体性事件中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事件前后的变化,正如群众所说: 不是我们在“变”,而是干部在“变”,事件前是干部变得脱离了群众,最根本的是群众观念上出了偏差,党群关系上出了漏洞,群众工作上迷失了方向; 事件后孟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效的取得,根本在于干部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呼声、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体制机制问题,更要解决社会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从各级党委的角度来说,要围绕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建设中的问题,重要的是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方法、服务社会的能力; 从基层群众组织和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角度来说,要围绕服务能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全面提高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努力; 从协调劳动关系的角度来说,要围绕劳动关系不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从完善应急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围绕应急意识不强的问题,加强全民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社会风险和危机的能力; 从维护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的角度来说,要围绕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强检验检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和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检测能力; 从完善信息网络的角度来讲,要围绕影响信息安全隐患的问题,加强网络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规范、科学、系统、动态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处置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核心,除了上述这些基本要求外,在实践中要重点抓好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 一) 提升调整利益关系的能力
        社会管理中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在根本上是利益关系的不顺,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群众利益的诉求、利益的表达、权益的维护和实现等,这方面既要畅通表达渠道,理顺劳动关系,更要注意各方面群众的关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 二) 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特别是利益矛盾凸显、矛盾成因复杂、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情况。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矛盾,绕开问题,而必须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要认真总结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干部大下访、建构大调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 三) 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提升做好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根本的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标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
         ( 四) 提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心系群众,注重人文关怀。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层面来看,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坚持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统一,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加强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认真开展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 2011 - 7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