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国家视点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国家视点

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 来源: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840(2011)04-0021-02
  • 发布者:
  • 浏览量:

   

    今年2 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当从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入手,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全面认识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对策。

    一、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计划体制下以单位为基础的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需求。

   (一)单位制解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单位对职工的控制力减弱,职工对单位的依赖程度降低。

   (二)社会流动加快

     市场机制对于人力资源配置在我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仅促使“单位人”流动,也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竞相进入城市寻求生存发展。

   (三)社会组织涌现

    一方面,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学术组织、行业组织、基金会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其成员以千万计;另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新社会组织。所谓新社会组织,是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组织来说的,泛指新兴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等。在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新社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新社会问题、社会事务增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二三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由此导致他们在这一进程中普遍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在我国可能集中出现,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老龄化问题等。社会转型导致大量新社会事务不断涌现,如互联网管理问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应用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获利的重要渠道。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所以,社会管理不进行变革和创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将是一句空话。

    二、内涵界定

   (一)定义

    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二)价值取向

    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公众利益,为了社会共同利益,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强调社会的公共性。所以,怎样实现社会总体最优、代表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是我们执政党面临的巨大考验。2 月19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究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的区别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它运用行政、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的方式进行公共社会事务的管理,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行政管理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其主体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客体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它的主体除了党和政府,还有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既用正式制度的手段也用非正式制度的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例如道德、伦理、宗教等,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相结合的特点。经济管理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调节。包括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社会的经济活动领域。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文化机制。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企业主要是运用市场调节手段。

  三、实现途径

 (一)明确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

  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两者之间互相不可替代。因此,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就应当包含两个基本目标,即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同时也要加快社会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范围。

   (二)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一要转变观念。要由以GDP 衡量政府政绩向将公共服务水平置于重要位置的观念转变。二要科学定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不仅要直接提供社会组织不能或不愿提供的服务,还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对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监督。三要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国家公共资源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是社会管理的财力资源保证。所以,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并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社会事务公共资源配置体制。四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公共服务对市场机制的利用、公共服务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三)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政府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加快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同时,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现代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研讨班里明确指出,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社会组织。第一,政社分开,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第二,完善社会组织的有关法规,对社会组织进行法制化的管理。第三,转变观念,重点扶植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引导监督,降低准入门槛,培养专业人员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鼓励其承担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 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社区成为有可能替代和弥补单位弱化的惟一力量。因为,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地理空间载体,同时也应该是人们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空间载体,是地理和心理双重空间的交汇地。“社会人”最终要落脚和转变为“社区人”。所以,加强社区建设、开发社区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

   (五)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第一,大力开展公民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民的公共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管理能力。第二,为公民提供意见沟通渠道,建立一个系统性强、题材开发广泛、调查统计手段多样、覆盖全面、能够快速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的调查统计网络,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就体现“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精神而言,让公众参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效果,而且社会管理创新的成败就在于能否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