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安和留守儿童关注一览
资料整理与收集:娄东耀
近些年来,由于农村中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原本农村中熟人社会体系的瓦解,原本在农村中依靠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来维持的秩序遭到了破坏,由此而引发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当属农村治安问题以及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
以下关于农村治安问题的报道:
一、 淮阳县黄集乡:农村治安问题严重 偷盗猖獗
大河网讯 网友记者 飞在天边报道:黄集最近几天每天晚上招贼。
2008年10月18日夜,淮阳县黄集乡张小楼村发生被盗事件,盗贼偷走机动三轮车一辆、摩托车一辆并且把车主打的头破血流;
2008年10月19日夜淮阳县黄集乡张小楼村再次被小偷光临,不过这次在多数人发现的情况下没有得逞;
2008年10月22日夜淮阳县黄集乡张小楼附近一个村农民家的玉米和大豆被偷;
昨晚,一农户家的4只羊被偷......
农村的治安问题怎么解决?在当今农民工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农村剩下的都是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小孩,政府部门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怎样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现在农村明目张胆的偷盗已经愈演愈烈。
农村治安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希望有关部门切实重视起来。
二、湖北一村庄发生6死1伤命案 省领导作批示
2008-08-03 03:27:19 来源: 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
当日上午10时30分,京山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罗店镇徐杨村有人杀人。罗店派出所民警出警,并在村民协助下,将手持冲担正准备逃离现场的凶手张金富抓获。民警随后进入现场,将受伤妇女许某送医院救治。
案件发生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吴永文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做好善后处理及维稳工作。荆门市及京山县相关负责人迅速赶赴现场,指导案件侦办及善后处理工作。
据了解,犯罪嫌疑人张金富现年43岁,系罗店镇徐杨村7组人,据村民反映张曾因患精神病住院治疗。
目前,徐杨村秩序稳定。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警民协力擒住嫌疑人
京山警方称,罗店镇派出所民警接警后,迅速通知了徐杨村的村支部书记、治安协管员和另一村的村支部书部。
3人赶到事发现场时,看到嫌疑人张金富拿着冲担正往村后逃去,他们一面大声喊叫让他停下来,一面向他逃跑的方向包抄过去。
他们追赶嫌犯之时,罗店镇派出所2名值班民警也赶到现场,张看到围住他的人越来越多,停下步子来,在他回头扭身的一瞬间,几人突然冲上去扭住他的胳膊,缴下他手上的冲担,将其擒获。
凶手孤身连续行凶
受害人涉及3个家庭
昨日下午,调查民警及罗店镇徐杨村七组知情村民,介绍了张金富作案的经过。
据介绍,2日上午,张金富手持冲担、镰刀等农具出门。先是遇上本组60多岁的张国良兄弟,先后将两人杀死;他行至本组57岁左右的张运先家门附近时,又将张运先夫妇及其80多岁的母亲砍倒;接着,他又杀害了一名7岁的男孩张天天,其母亲许立珍发现上前施救时,被其用冲担刺伤。
其他村民发现惨剧后报警,并将受伤的许立珍送到罗店镇卫生院救治。
43岁凶手去年丧妻
是否有精神病尚待鉴定
据村民们介绍,犯罪嫌疑人张金富,今年43岁。去年一场车祸中,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他的一双儿女一直在外打工。
熟知张金富的村民称,张性格偏执,曾有精神病史。另一村民称,张金富因家庭困难,政府还帮他维修了快垮塌的房屋,并把他纳入低保。
警方表示:张是否有间歇性精神病,是否因此引发行凶,尚需鉴定。
百人村组老幼居多
无力及时制止行凶
张金富为何能在村中不受阻碍地连续行凶,造成6死1伤惨剧?
73岁的村民张师傅说,村组里现在100多人,年轻人出门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残。张所杀害的人老的老、小的小,根本控制不了“局面”。此外,大家平时在村里没见过张金富伤人,遇上他时,大家也都没有警惕。(楚天都市报)
长江商报
当日上午10时30分许,京山县公安局110 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罗店镇徐杨村有人杀人。罗店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并在村民协助下,将手持冲担正准备逃离现场的凶手张金富抓获。民警随后进入现场,将受伤妇女许某送医院救治。
案件发生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吴永文分别作出重要批示。中共荆门市委书记傅德辉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京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赶赴现场,做好善后处理及后续维稳工作,全力抢救伤员,依法办案,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并随即赶赴现场。荆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田昌兵和京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也迅速赶赴现场,指导案件侦办及善后处理工作。
据了解,犯罪嫌疑人张金富现年43 岁,系罗店镇徐杨村7 组人,据村民反映,张曾因患精神病住院治疗。
目前,徐杨村村民情绪正常,治安秩序稳定。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本文来源:中新网
三、缺少男人的村庄谁来保护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中国青年报
豆子是张江红57岁的父亲和54岁的母亲年初亲手种下的,然而他们没有等到辛勤劳作的收获。
8月初,同村一男子持械袭击村里三户邻居,由于都是老弱病残,该男子如入无人之境,致6死1伤,张江红的父母也成为其中的不幸者。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加入打工者的行列,老人、孩子和妇女构成了农村的留守群体,不可避免地减弱了农村地区的自然防护能力,形成了社会治安“空心村”。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疑问,谁将成为乡村的守护神?
连日来,记者深入采访了案发村落及周边多个地区,试图探寻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人口结构失衡背景下的治安生态。
毕竟,个人灾难的背后,牵系的是整个乡村人群的命运。
光天化日下的惨案
25日,记者来到案发地湖北省京山县罗店镇徐杨村,通过当地群众和前期警方介绍,大致还原了事件经过:
京山警方称,罗店镇派出所民警接警后,迅速通知了徐杨村的村支书张富贵、治安协管员和另一村的村支书。
不到5分钟,3人相继赶到事发现场,看到张金富拿着冲担正往村后逃去,他们一面大声喊叫让他停下来,一面向他逃跑的方向包抄过去。
就在张富贵们追赶嫌犯之时,罗店镇派出所两名值班民警也赶到现场,张看到围住他的人越来越多,停下步子来,在他回头扭身的一瞬间,几人冲上去扭住他的胳膊,缴下他手上的冲担,将其擒获。
据介绍,在去年一场车祸中,张金富的妻子不幸去世。他的一双儿女一直在外打工。当地媒体采访时,有村民反映张曾因患精神病住院治疗。杀人原因还在调查中。
没有男人的乡村窘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处案发地相距近百米,同时涉及三户家庭,张金富为何能在村中不受阻碍地连续行凶,造成6死1伤的惨剧?
73岁的村民张师傅说,大家平时在村里没见过张金富伤人,遇上他时,大家也都没有警惕。同时,组里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残。张所杀害的人老的老、小的小,既没有防范意识,也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徐杨村支书张富贵介绍,该村7组200余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就超过100人,组里留守人员除了小孩,最年轻的55岁,此外,“只有一个村里的会计三四十岁。”
年前,组里的变压器也被人偷走了,“当时下大雪,打工的都还没有回来。”年后,已经重新购置装在距离村民家不到
徐杨村的遭遇只是中西部劳动力大量转移地区治安环境的一个缩影。公安部的一份材料显示:2006年1月至9月,全国农村地区共发生杀人案件8031起、伤害案件5.9万起,均高于城市,一次杀死数人的恶性案件屡有发生。
安徽省蚌埠市政协一份农村劳动力输出后社会治安状况的调研报告则更为直观——该市有260万农村人口,近年来,全市80%以上的盗窃、伤害、强奸、投毒、绑架案件均发生在农村。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盗割通讯电缆、盗窃变压器和电力设施等涉案金额在万元以上的盗窃大案增多。留守家庭的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些农民形象地说:“养猪跟猪睡,养牛跟牛睡,收了粮食草堆睡,养了鱼蟹塘边睡,反正别想在家睡。”
而某地猖狂偷牛人甚至在被偷农户的庭院墙上留下了这样的标语:你养牛,我发财;你再养,我还来。
研究数据显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在60%以上,在农村青壮年劳力缺失的情况下,各种偷盗抢劫事件屡次发生,犯罪分子有恃无恐,公然威胁留守人群,入室盗窃。在安徽、江西、山东等民工输出地都发生了这种治安混乱的现象。
武汉大学社会学家
灾难的发生加重了当地农民对于自身安全的担忧。在案发地采访时,不断有刚出生不久的小狗仔在村民屋前嬉戏,“差不多每家都养,晚上有个偷盗什么的,也可以叫一声,壮个胆!”
脆弱的乡村治安生态
徐杨村支书张富贵介绍,各级财政对治安防范经费的投入十分有限,向农民集资只能按“一事一议”不超过每人15元的标准进行,这些钱尚不足以应付每年的修路、水利设备等公益事业支出,用于治安防范的经费根本无从谈起。
全村1700人分布在7个组,税费制度改革以后,村里按照规定村干部减少为5人。以往农村颇具号召力的村民小组长也在2006年前后取消,一个组平均分不到一名村干部。“家里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没有防范意识,各小组居住又分散,有的小组村干部赶到要走五六里路。”
罗店镇派出所指导员汪波介绍,辖区内有66个行政村,两个集镇社区,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0万人,警力配备只有8人。
“这样的案件,放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都可能发生。”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农村治安问题研究专家对此不无忧虑,“辖区面积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1万人摊不到一名警察,而在香港,大约200人就有一名警察保护!”这位教授介绍,在中西部多省农村地区的调研中发现,税费改革后,不少地区乡镇不断合并扩充,村干部大量缩减,不少派出所警力甚至不超过5名,村级警务室也大多尚未建立。
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一些专家反思,东部、沿海地区目前探索的治安联防和巡逻模式值得研究,但是东部农村本身可以吸引外地务工人员,加强联防巡逻,可对于中西部劳动力大量输出地区而言,即使出钱,也很难找到人。
谁来做乡村守护神已成为社会转型期农村治安新课题。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四、警惕农村村庄"空壳"现象
来源:人民网
笔者利用暑假探亲机会到浙江绍兴农村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农闲季节的浙东农村显得特别"静"。到了一个村子里,你只能偶尔见到一两个年老的农民,很少看到青壮年及孩子,连村子兴旺时拥有几百名学生的小学也因学生太少停办了。那种"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意境竟一点都没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这里农村大部分青壮都常年打工在外,本地的乡镇企业又不景气,加上这两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当地已经很少有农民指望靠种粮食"发财"了。所以除了春节农村有半月不到的"繁荣昌盛"外,其余时间的村庄是一个"空壳"。如果有机会到浙东去看一下,即便是沿马路的一幢幢"小洋房",也都是由"铁将军"(锁)在"把门"。
93年我曾致信《中国日报》谈论此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今年春节,笔者经调查写了一个报告《浙江嵊州三界镇农村的调查报告》,文中所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的问题已十分惊人,看来这个问题今年仍没有好转。(见所附表格)笔者现再次呼吁,希望对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一、 农村"空壳"现象之根源
1、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从世界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来看,农村就业人口的转移进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所遵循的共同规律。没有农村就业人口的大量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要城市和农村二元经济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高于农村,农村劳动力趋向城市就是不可避免的。
2、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幅员广阔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有一个从相对平衡到不平衡再到相对平衡的演变过程。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相对平衡到不平衡演变的阶段。既然地区不平衡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就应当尊重这个事实。应当看到,地区不平衡,是有利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先培育一些增长点,再依靠领先增长点的扩散、辐射作用,带动外围发展,是比较正确的发展思路。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与农村腹地之间,有许多关联渠道。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重要方面。对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而言,流入的劳动力是一种廉价资源,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对农村腹地而言,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增加本地的收入和资本积累,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
3、近两年乡镇企业的不景气造成农民就业困难
受经济大背景的影响,加上乡镇企业本身技术创造的影响,乡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逐步下降,造成许多农民工人"下岗",只能外出找工。
4、粮食丰收,农民增产不增收
这几年粮食丰收,农民增产不增收,加上农村"人地"矛盾紧张,人均耕地又少,近几年江浙农民也不再种植"双季稻"了(双季稻档次低不受欢迎),所以即使到了以前农村最忙的"双抢(抢收抢种)季节",农民也闲着无事,一年的农活往往只要十多天就能完成。农民要增收,必然离乡。
二、 农村"空壳"现象的潜在的危机
1、 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如何保证
农民外出,春节回家,挣了钱回家建"小洋楼",建好楼外出打工……这样一种循环,农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
2、 引发社会稳定与城市治安问题
农民流入城市在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在失落心态的驱使下,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情况常有报道。另一方面,空了壳的农村的安全也是一个隐患。如果一个村子里只有老人,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后果不可想象。
3、 农村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难以保证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没有了生机的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建设?精神文明更谈不上了。从表面上看,农村的收入是比改革开放前多了,房子也造了不少,但由于环境恶化、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变化、分配不公、受教育水平不一致,农民福利到底增加了多少还有待于讨论。
4、 粮食安全存在潜在危机
目前的粮食丰收确让一些人冲昏了头。要知道,布朗"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思考并不是一点都没有根据的,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是脆弱的。
5、计划生育与教育实施困难重重
中国农村到底有多少人口?到"空壳"的农村统计,肯定得不到正确数字。而更令笔者担忧的是中国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家都是流动的,如何能完成"素质教育"。在上海曾出现"民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并不是正规的,从教学设备、师资、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同度都有大大的问题。而"空壳"农村有些有正规的学校,却没有多少人留在那里。
5、民工潮问题更加突出
关于民工潮引起的问题,有关分析、评论已很多,在此不再重复。但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治本?如何治理?
三、 农村"空壳"现象的治理对策建议
农村"空壳"现象是农村劳动力暂时或永久转移形成的,所以我们分析"空壳"现象,一定要先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个大课题入手。
1、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跨世纪目标,下个世纪初叶,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保障食物安全;二是确保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做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也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共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有1.25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实现就业,6000万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业,约700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
农民、农业、农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就业问题,特别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农村劳动人口的城镇化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相当紧迫的现实任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促进农村就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据初步匡算,我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约占16%,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40%,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由于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富余劳动力绝对量将继续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再就业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低素质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此外,加入WTO后对农村就业的影响也必须认真研究,早作准备。
2、要认真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问题
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离土不离乡",即首先在本地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2345万人, 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27.9%。90年代初"离土又离乡"的转移途径占了主流。原因在于,其一,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趋于规范化,且已经表现出资金增密的现象,吸引力减弱;其二,城市就业引入竞争机制,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劳动力参与竞争;其三,由于城市就业观念的影响,城市中许多脏、累、差、苦、险之类的就业岗位必须由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调剂、补充;其四,困扰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日益弱化。尤其是随着粮食定量制度的改革,城市各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城乡农贸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种基本消费品价格的放开等等都为"离土又离乡"创造了条件。
但是,目前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具体的转移的途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1)如何建设好小城镇?
要逐步将城市化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集镇。
(2)乡镇企业如何继续发展?
乡镇企业仍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必须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兼并、联营等形式,实现乡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要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通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
(3)提高农业内部吸纳能力
在现阶段,仍要把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尽可能稳定在土地上,应通过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围绕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立体劳动,挖掘农业生产的内部潜力。
(4)、引导农村人口流动
外出进城务工是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要正确处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问题,根据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在确保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同时,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5)、其他政策支持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需要许多多方政策配套。如农村居民福利问题、养老保险、住房、农民培训、医疗及教育方面能不能也有一些补助?农民自愿移民参加西部大开发的支持问题。又如如何打破城乡封锁、消除就业歧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引导农民有了钱不再回乡造住房,真正"离土又离乡"等,都要专题研究。
(网友: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郑卫东)
| |||
|
以上是关于农村治安问题的报道,除了农村治安问题外,另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身心健康和犯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下是关于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
一、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万人 生活和心理面临困难
2006-10-20 07:00:50 东北新闻网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委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表示,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全国妇联另一项对进城务工妇女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妇女中,有60%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家人带养,87.3%每年见孩子1次到2次,1年至2年才能见到孩子1次的占12.7%。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
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包括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在内的成员单位将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
工作组还将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同时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宣传,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新华网)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刻不容缓
——来自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调查 据统计,江苏徐州近几年留守儿童犯罪几乎呈大幅递增趋势,且教育、挽救工作异常艰巨,效果不容乐观。一位多年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法官不无忧虑地说,“社会如果今天不拿出钱来为留守儿童的现状埋单,势必就要为他们的明天付出代价” 2008年5月, 15岁的小行和14岁的小强走出法庭,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说不清是该喜悦还是悲伤。喜的是,颠簸流离的流浪日子终于能够结束了;悲的是,从留守儿童到流浪儿童再到一名罪犯,一路歧途,让人痛心又无奈。小行6岁时父母就离婚,母亲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一年半载回来一次,有时连学费也没有着落。上到五年级时,他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混”,以网吧为“家”,饿了,就到饭店帮助洗盘子讨点剩饭吃。后来因为拆迁,房子被拆了,他和父亲失去了联系,彻底从“留守儿童”变成了“流浪少年”。小强有着相似的经历,一直在街头流浪。他们在网吧相识,今年2月5日,为了“混口饭吃”,两人伙同17岁的小谭拦截了两名中学生,抢得手机一部。这是徐州一家基层法院少年庭审理的一起典型的留守儿童犯罪案件。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目的正是为了给孩子筹集学费,让孩子今后能读上大学,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摆脱贫困的处境。然而让人心酸的是,正是他们的远离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监管,很多孩子正在走向他们期望值的另一端,正在成为问题少年甚至已经开始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案件大幅递增、矫正工作困难 重新犯罪率高: 留守儿童犯罪形势严峻 徐州云龙法院管辖云龙、泉山、铜山三个辖区的少年审判案件,其中铜山是农业人口较多、外出务工人数较为集中的一个县区。据该院未成年人犯罪信息采集系统的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7年,该院共受理1000多件未成年犯罪案件,涉及2000多未成年人。其中铜山辖区和其他两个辖区的案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六年来,云龙、泉山两辖区案件有升有降,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而铜山辖区的案件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六年来,案件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尤其是近三年,每年都以超过20%速度递增。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这些案件中,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比例很高,而其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更是占了大多数。且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团伙作案等特点。 帮教和挽救工作,促使失足少年重新回归社会,一直是各法院少年庭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小行和小强抢劫一案的审理过程中,少年庭法官经过多方联系和沟通,一位多年从事慈善事业的宋女士表示愿意负责两个孩子的食宿和缓刑期间的监管。两个孩子当庭写下保证书,兴奋得随着法官来到新家,换上干净的新衣服,吃了热腾腾的饺子,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很感动。但是当晚两人却耐不住网络的心瘾诱惑,翻墙离开家到网吧,去找以前的朋友。宋女士发现后和法官们连夜四处寻找,终于在他们以前经常上网的地方找到了两人。 在社会上流浪7年的15岁少年小波也是法院曾经着力挽救的对象。因拐卖妇女罪父亲被处极刑,母亲尚在狱中,小波希望到监狱里解决自己的衣食之忧,遂以身试法实施抢劫。少年庭法官充分考虑小波的犯罪情节,依法对其适用了缓刑。鉴于小波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少年庭的法官先后4次赶往小波家乡,联系当地司法所、村委会,为其办理了低保,说服他的伯父作为监管人,又捐助了铺盖,帮其安排住在伯父家,帮助伯父管理鱼塘。在该院的积极安排下,小波还和在南京女子监狱服刑的母亲见了面,亲耳聆听了母亲的教诲,面对法官所做的一切,小波流下了悔恨与感激的泪水。然而不久,小波还是离家出走,再次实施盗窃,最终被收监。 据统计,2001—2007年徐州两级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重新犯罪率仅为1.36%,经过教育矫治,未成年罪犯绝大多数能够认罪、悔罪、改过自新,但涉及留守儿童的重新犯罪率却明显高于其他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亲情缺失、学校教育缺陷、国家关注乏力、社区疏于管教:留守儿童现状堪忧 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 最近,徐州云龙法院组成调研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向某职教中心学校16一18岁的学生发放500份调查测试表,收回433份。调查结果显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为186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2.9%.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学生有49名,占外出打工学生的家庭26.3%.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49名学生中,平时随祖父母生活的有17名,独自一人生活的有16人,随其他亲戚生活的有7人,随外祖父母生活的有4名,其他5名。 在外出打工父母多长时间回家一次探望子女的调查一项中,186名学生中父母在一月内回家一次的有57人,半年内回家一次的有59人,约分别占30%;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有42名,占22.6%;父母超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回家一次的21名,占11.3%. 另一方面,由于受组织建设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农村社区在留守儿童管理教育方面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留守儿童在农村社区里基本上是“散养”。农村又缺乏娱乐活动, 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的留守儿童等青少年脱离了社会的管教。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程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机制保障、身心教育、家庭关爱、司法保护:预防应实行综合治理 “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不良网络文化等是诱发犯罪的外因,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教育的缺陷,则是“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内因。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应实行综合治理, 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 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齐抓共管, 把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的监管中,使他们真正得到关心、爱护与良好的教育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沟通工作。学校和村委会举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特别是临时监护人的培训,强化家庭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监护能力,正确管束和引导、教育孩子。学校应设置“亲情电话”,建立“家校联系簿”,畅通学校留守孩子、老师、务工家长的交流渠道。与此同时,应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展开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让家长以更多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 二是学校应更加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教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对“问题留守儿童”更要关心爱护,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有劣迹和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学校应及时帮教,及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促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通过旁听审判、参观监狱、开设法制讲座等法制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长效机制;开设好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举家进城的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工子女能够随父母就地入学的权利;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整顿工作,切实加强音像、出版物的经营和网吧的监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社区、村组、团委、妇联等的作用,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在生活上给予帮助,思想上给予正确引导,行为不当时给予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里,由学校来承担对孩子的监护,可以克服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的现象,解决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是实行有效的司法预防。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要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工作体系。一方面, 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 遵照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侧重于教育, 着眼于感化, 立足于挽救, 特别是在案件审理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同时, 执法机关要建立追踪回访考察制度, 建立帮教体系, 对判处刑罚的留守儿童采取确定专人帮教, 定期考察,会同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 并对后进留守儿童、轻微违法犯罪的留守儿童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 中国法院网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谁来托起留守的“太阳”
6月1日,劳务输出大省湖南一份长达81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问世,为全省百万留守儿童送上特殊的节日礼物
湖南1200多万人口的劳务大军中,夫妇共同出外打工的占到1/3;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儿童的60%,形成了数百万留守儿童群体。 这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由共青团湖南省委组织实施,始于2005年8月,锁定湘北、湘中、湘南、湘西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6个乡镇。报告真实展示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中,父母亲外出打工年限在两年以上的为62%,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3年!65.3%的孩子没去过父母亲工作的地方,常和父母电话联系的还不到一半。
涟源市某镇中学有个留守儿童,一天收到三四封信,精力主要用于给笔友回信,对学习几乎放弃。《报告》显示,留守儿童要么生活中受到委屈无处倾诉,要么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其人格更容易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
值得注意的是,有9.3%的孩子“不想”父母亲。课题组组长、团省委书记吴奇修说:“他们出生后就一直是祖辈抚养,有的连父母亲长啥模样都记不清了,对这部分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道题:“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排在末位是“思想道德”,仅占4.3%。在留守儿童中,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新化县某村小学一年级的留守女生早早就学会了抽烟,抽烟的比例在留守儿童中虽仅占27.7%,但就他们的年龄与身份而言,这个比例还是太高了。
课题组在8个县(市)的留守初中学生中,随机抽取了666名学生作心理健康分析测试。结果发现,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与父母的打工年限相关。
“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让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暴露了这三大机制的缺失。
岳阳华容县万庾镇月形村有一位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带过7个留守儿童,大的读高中,小的三四岁。“如此情况,监护从何谈起,监护怎能到位?”课题组成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成文说,“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化,致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留守儿童尤需通过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缺陷。
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有的甚至冒着危险,爬窗跳楼去网吧,导致安全隐患。
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有的老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心病”。调查人员与老师座谈发现,说起留守儿童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够罗列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有的留守中小学生无奈地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
值得注意的还有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和管理作用的弱化。问及一些乡镇村干部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吴奇修说,“我们就想通过报告让社会明白,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
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课题组建议有针对性地修订《义务教育法》,做出有利于在农村留守或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性义务教育利益的规定;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报告》还建议新设教育管理资源。比方,设立农村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由团委、少工委、妇联、计生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学校及相关的社会志愿者组成,在村级组织中,由村党支部领导、团支部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级社区少年儿童事务工作。
吴奇修说,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缺失的亲情。
●链 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
留守儿童亲情状况指标
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26%
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 65.3%
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 23.3%
非常想念父母的 64.1%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指标
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 13.7%
有抽烟等不良行为的 27.7%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 28.9%
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 15.4%
留守儿童社交能力指标
社交能力较差的 34.5%
好朋友数目较少的 35.8%
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57.14%
摘自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记者 周立耘)
[相关报道]
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家在外打工的农村儿童被人称作“留守儿童”。有分析指出,贫困是造成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中国三农问题的另一种表征。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二00四年已达两千两百万。
我国目前有1亿5千万农民外出务工,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家中,这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总共有2000多万。“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前往劳务输出大省安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说起留守儿童,安徽省肥西县高刘镇中学的张和君老师告诉记者一件让她非常震惊的事,这件事发生在她的学生陈如意身上。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
5月25日上午,由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等13个部门共同推出的“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在中国31个省区市同时启动,这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之一。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在福建省,由妇联组织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大规模招募“爱心妈妈”活动,短期内已接到上万名充满爱心的“临时妈妈”报名。
在湖南,当地的共青团组织近期开展了爱心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结对”活动,成立了留守儿童基金;在江西,江西师范大学的千余名学生近日成了当地千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安徽,政府出资正在全省每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之家”。
在今年的全国和地方“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重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议案、提案。中国领导人也先后对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这表明,近几年逐渐显现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正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外出打工后,被遗留在家乡的儿童,他们或独自生活,或由祖辈、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在农民工输出大省安徽约有600万,湖南约有160万,江西农村则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属于留守儿童。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福建,也有90万留守儿童。
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
从2001年起,福建省妇联连续几年就这一特殊群体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全国妇联也在不久前深入全国12个省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福建省各级妇联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体现在“亲情缺位教育难”、“管教监护难”、“缺乏督促学业难”、“保证健康安全难”、“学校家长交流难”这五个难题上。
刘群英说,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是目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解决。目前,除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开展的招募“代理家长”、“亲情结对”等公益活动外,安徽等地建立了“托管之家”;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则利用创建“家长学校”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宁夏则为留守儿童建起了“心理健康档案”;湖南、浙江等省份在探索建立留守儿童登记档案制度和签订共管协议制度,督促相关各方履行监管责任。一些地区还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寄宿制学校。(记者 逯寒青)
相关新闻:
温家宝在陕西看望农村留守儿童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到农村看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向孩子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5月26日,温家宝来到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散区村一组,他走进杨赛克小朋友的家里。杨赛克的爸爸妈妈都在福建打工,一年都很难回来一次。温家宝很关心杨赛克的生活、学习情况,他把杨赛克搂进了怀里,认真翻阅他的作业本。当看到作业本边上的空白处都写满了字,温家宝夸他爱学习,懂节约。杨赛克调皮地伸了伸舌头,笑了。
人大代表:莫让农村留守儿童变成“新型文盲”
“农民外出务工,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堪忧,辍学人数在增加。我们不能在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由于忽略留守儿童教育,让这些孩子变成社会的‘新型文盲’。”全国人大代表尤全喜说。
据尤全喜介绍,前不久,民进黑龙江省委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多数交长辈、亲属或是交托管中心“代理托管”。现在不少农村家长有“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孩子往往更容易辍学。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今天,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稿源:人民网
以上关于农村中治安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各方报道和评论充分的展现了当前我国农村中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而引发的严峻并且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现阶段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并且城市中劳动力短缺现状的存在,导致了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青壮年在农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大大节省了国家的社会控制成本,维持了农村中社会秩序的稳定,许多犯罪分子就是由于惧怕这种力量才不敢采取犯罪行为的,比如盗窃,行凶杀人等,而当下我国农村中本来就存在的警力配置不足的问题在在这一股力量空缺之后大大的彰显了。我认为当下解决治安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大量增加农村中警力资源的配置,当人事编制扩充之后,紧接着就是财政的供应到位,因为增加警察的数量后马上要解决的就是要给新增加的警察发工资的问题,其次,要加强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具体来讲就是增强他们的报警意识,要使他们相信政府的力量。总之,面对农村中的治安问题,国家的社会控制成本虽然有所增加,但这是维持农村中良好秩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面对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教育、身心健康,犯罪问题,我认为应当加强基层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好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国家还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经济扶助,使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复次,建立健全针对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利益。最后,社会各方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总之,农村中种种问题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然导致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推动各方面的建设,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中的就业机会,但却导致了农村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以说这是经济繁荣发展所必然付出的代价,这就需要国家进行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来重建我国农村中的良好生活秩序,构建我国农村中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